明清官服補子上的鳥獸

2022-05-02 11:32來源:本站

  古代的衣飾不同于今天,衣服的樣式、質(zhì)料、裝飾都有等級劃分,不可越禮而動。如今通過電影、電視、繪畫、蠟像等視覺傳媒,??吹矫髑鍍纱賳T的服裝上飾有鳥和獸,這種徽飾叫“補子”。補子是標志官員品級的,多以金線彩線繡成鳥和獸,綴于前胸和后背。

  明代官員服裝分朝服、公服、常服三大類,常服即平時上朝、辦公所穿,補子只綴于常服上。常服分紫紅藍黑等,紫為宰相國老所穿,紅為巡按、府道所著,藍為知縣,都用補子,黑色是衙役門官所穿,無補子,所以有“黑色無補”之說。

  文職補子上繡鳥,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云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八品繡黃鸝,九品繡練雀。五品的白鷴產(chǎn)于我國南部,是有名的觀賞鳥。七品是水鳥,體型大于鴛鴦而色多紫,又稱紫鴛鴦。文官補子上的鳥都是常見的吉祥鳥,觀賞鳥,當然有祝福之義。武職補子上繡獸,一品二品為獅子,三品四品繡虎豹,五品繡熊羆,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羆是棕熊,彪是小虎,海馬有兩種,一種是魚,很小,頭像馬,身體像蝦,全身包在硬殼中;另一種很大,體長可達3米,頭圓無耳,嘴短而闊,上齒宛如象牙,也稱海象。補子取后者。武官補子上的獸都是深山大海中的威猛之獸,自然對武官有褒揚之意。同時這些官服上的補子也隱含對文臣武將安邦定國的厚望。

  清代時,花翎頂戴馬蹄袖的官服與明代烏紗帽團領衫的官服迥然不同,但是官服補子上的徽飾則繼承了明代的一套,只略微作了一些改變。這一做法,可能出于籠絡漢族官員之意,因而在服飾上吸取明代的定制,也可能是因明代定制經(jīng)歷朝不斷完善而漸趨合理,自然為清代沿用。

  清代文職官員補子上的圖飾與明代一模一樣,從一品到九品,也是從鶴到練雀。武職則有區(qū)別,即把明代一品到四品兩兩合補的現(xiàn)象改變,成為一品一補,次第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清代執(zhí)法官吏,如都御使、副都御使、按察使、御使等不分品級,補子上都繡獬豸。獬豸是傳說中的龍子之一,性好訟,能辨曲直,與人爭斗,即以角觸不直者,成為官員正堂立牌上的裝飾和監(jiān)獄門上的裝飾,清代時又被用于補子上。清代武官服飾補子上的其他品級的獸都取自于深山大海,惟有一品麒麟和執(zhí)法的獬豸取材傳說,其象征意義十分明顯。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