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公元618年―907年)燒制的一種低溫多彩的鉛釉陶器。它是唐代制陶工匠在總結前代工藝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在鉛釉陶中加入鐵、銅、鈷、錳等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燒制出的集黃、赭、綠、白、藍等色于一器的陶器。所謂三彩,實際上是多彩的意思。唐代的三彩器一般以黃、綠、白三種色釉裝飾,藍色則出現(xiàn)較晚。
唐三彩具有淋漓變幻的色彩效果。這是利用鉛釉易于流動的特點,使其呈現(xiàn)出濃淡程度、流淌長短的不同,即使僅有一種色釉,也能產(chǎn)生出自然變化的奇妙效果。唐三彩正是在釉色的交錯融會、相互輝映中顯示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此外,唐三彩中仿效染纈的裝飾效果,在當時的陶瓷裝飾中也是十分具有新意的創(chuàng)造。
唐三彩制品主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類包括壺、罐、瓶、尊、碗、盤、杯、枕及文房用具等,幾乎囊括了當時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種類型。器皿的造型多圓潤飽滿,顯示出唐代制陶工藝和審美標準的時代特征。
俑類又分為人物和動物兩種。人物造型精練概括,刻畫出不同民族、階層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會本質(zhì)。動物造型以馬和駱駝最出色,比例準確,結構分明。三彩馬的形象非常豐富,形神兼?zhèn)?。駱駝是唐代中外?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駱駝俑高大的體態(tài)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以及對其所馱載的絲綢、火腿等內(nèi)地特產(chǎn)的細部塑造,形象地展現(xiàn)出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真實情景。
唐三彩的燒制始于唐代初期,至盛唐時期因厚葬之風盛行,達官貴族為夸耀其財富和追求奢侈的排場,專門使用精美的唐三彩來陪葬。社會風尚的趨向極大地刺激了唐三彩工藝的發(fā)展,產(chǎn)量也因之激增。后來隨著唐代國力的衰退,唐三彩的燒制也逐漸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