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話龍:龍的象征意義(3)

2022-05-02 11:42來源:中華農歷網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征英武;獅鼻復象征寶貴;金魚尾象征靈活;馬齒象征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云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云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于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并且還象征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后妃的象征。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chuàng)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筑、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制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繡,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云,領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制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制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后,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繡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制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背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游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制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余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制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圖像,涂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zhí)熳?,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后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云朵;腰系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于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fā)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后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征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么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后,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