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中國飲食文化
2022-05-02
11:50來源:新華網(wǎng)
在中國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lián)系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shù)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
在“食”的領(lǐng)域中更是與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須菜、龍虎斗、龍井茶、龍須面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jié)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面食,這天做的面條叫“龍須面”,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zhí)ь^”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并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jié)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jié)要賽龍舟,這些都屬于與龍相關(guān)的飲食文化活動。
在人們使用的飲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見龍的形象。它或是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或是營造一種莊嚴尊貴的氣氛。這些龍的姿態(tài)各具時代特色,有的曲體盤繞,有的穿云騰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發(fā)。斗轉(zhuǎn)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