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味”傳承半世紀 大馬華裔三代守護傳統(tǒng)美食

2022-05-02 12:37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一碗手工制作的客家面,搭配特制的各式釀料,不僅是客家傳統(tǒng)美食,也是馬來西亞柔佛州?Q株巴轄人記憶中的古早味,更是鄧家三代人傾注心血守護的“客家味”。

  時移世易,?Q株巴轄人再熟悉不過的“客家味”,從當初的流動攤子到如今位于?Q株巴轄慕斯達法路的店面,中間經歷了半個世紀,傳承了三代人,但他們對食物的堅持卻未變。目前,“客家味”由第二代傳人鄧耿強、妻子張秀珍、兒子鄧志勇和鄧志凱共同經營。

  鄧耿強:跟著父親學手藝

  鄧耿強回憶,當年從中國南來的父親鄧劍棠在客家同鄉(xiāng)的教導下,學會了烹制客家面及釀豆腐,此后便每日推著攤子“客人街”帆加蘭路賣面。后來政府要發(fā)展帆加蘭路,他們才輾轉到其他地方。

  “我們擺攤超過20年后,我和哥哥在阿布?Q卡路開設店面繼續(xù)做生意,直到孩子們長大,并有了繼承手藝的想法,我才于2013年在慕斯達法路開設新店面。”鄧耿強說。

  到該店光顧的顧客中,不乏跟隨他們多年的熟客。鄧耿強舉例,有顧客自學生時期來吃面,直到長大后娶妻生子,又帶著孩子來吃面。正因為顧客多年來的支持,鄧耿強及家人做生意從不馬虎,他們深知“客家味”賣面不只事關溫飽,傳承至今更成了一份使命。

  機器輔助 手工制面變簡單

  鄧耿強坦言,早期機器昂貴,一般小商家根本買不起,因此當時面條及釀料全都是純手工制作,出動一家大小幫忙,非常辛苦,所幸現在一些工序已能交由機器代勞。工序比以前簡易,能制作的面條數量也更多,如今他們一周會制面兩次。

  但鄧耿強強調,雖然部分工序能以機器取代,但大部分仍須以手工完成,以保證食物的品質及味道?!艾F成的,口感要差很多?!编嚬娬f。

  每天清晨6時就開工

  客家面和釀料的制作工序繁瑣,因此鄧耿強一家每天清晨就須開工,處理及準備所需食材。鄧耿強透露,他和妻子每天6時就到店里開始一天的工作,孩子則去向供應商取貨,之后一家人就不斷忙碌,從處理魚肉、包料、煮湯到炸或蒸釀料,一刻都不得閑,以準備好在早上10時開始營業(yè)。

  目前,鄧耿強的店里售賣8種釀料,包括釀豆腐、豆支、牛肉丸及豬肉丸等,他們選用新鮮的鰻魚來制作釀豆腐,以確保釀豆腐吃起來口感香滑飽滿。

  農歷新年前夕,是“客家味”最忙碌的時候,許多客戶都會向他們預定釀料,其中以豆支最暢銷,他們曾接獲上千條的豆支訂單。因此,每到農歷新年前夕,他們全家大小,包括從外地返家的兒子及女兒都會前來幫忙,一家人齊心協(xié)力完成訂單。

  兄弟倆辭工回家?guī)兔?/strong>

  鄧志凱表示,他與哥哥在繼承父親手藝前都從事銷售,但他們眼見父母漸漸老去,還需每天辛苦制面及釀料,心中感到不舍,最終決定回家?guī)兔Α氖嘛嬍硺I(yè)的時間長,工作又繁重,一開始他也無所適從,然而他堅持適應,至今兄弟倆皆已得心應手。

  鄧志勇也表示,投身飲食業(yè)確實有辛苦之處,但由于是自家生意,因此他認為再苦再累都能堅持下去。比起拓展生意或創(chuàng)新改革等,現階段他們最注重的還是維持食物品質,將“客家味”原汁原味呈獻給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