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中國的櫻花怎么就成了日本國花?快來漲知識!

2022-05-02 12:37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彩蝶”振翅,逐夢翩翩。以“花開中國夢”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5月21日在上海崇明正式拉開帷幕,有人說,“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暢快,在這里不是夢。其實,如果你逛得仔細一點,一天也逛不完……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 中新社 張亨偉 攝
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 中新社 張亨偉 攝

  你以為這里展出的只是普通的花花草草?今天小新在館內日行兩萬多步,看到了無數花花草草,聽到了不少聞所未聞的知識點,咱們一塊來看下!

崇明融媒體中心
崇明融媒體中心

  “為什么原產于中國的櫻花成為日本的代表?”“如果沒有中國花西方人都不知道怎么談戀愛了?”“宋代男子頭上愛簪什么花?”“見血封喉為啥是最毒的樹?”……

場館中的科技場景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場館中的科技場景 中新社張亨偉 攝

  產自中國的櫻花,咋成了日本的國花?

  科學研究表明,野生櫻花誕生在幾百萬年前喜馬拉雅山東部,以及中國的華西南一帶,又在一百萬年前才傳到了日本。根據古籍記載,中國在栽種櫻花的時間上可比日本早了1000多年,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宮廷里就有櫻花樹了。

  櫻花最出彩的就是它隨風飄落的樣子,但是在中國,“落花”卻是個傷感的詞兒,于是從皇室到民間,漸漸地,就沒啥人喜歡“掃興”的櫻花了。

櫻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櫻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其實在日本,一開始他們對櫻花也是不感冒的,他們開始栽種櫻花的時候恰好趕上了唐朝,后來唐朝衰敗了,日本覺得發(fā)展自己文化的好時機來了,于是就“盯上”了不太受中國人待見的“櫻花”,也就是在這時,日本出了一個對櫻花情有獨鐘的嵯峨天皇,他讓人在宮廷里種滿櫻花,要求貴族、家臣、武士定期來賞櫻,還把這個搞成了一個儀式,并帶起了一股風潮,老百姓爭相模仿。

  而且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他們覺得櫻花隨風凋零的樣子,和武士們自我犧牲的感覺很像,于是櫻花也成為了武士的象征。

  從江戶時代開始,日本人就對櫻花精心栽培,還搞起雜交,很多櫻花品種都出自日本的本土櫻花雜交出來的后代。

  這棵樹的“啤酒肚”是怎么喝出來的?

  本屆花博會的世紀館西館里,有一顆頂著大“啤酒肚”的樹,這顆樹的名字叫大腹木棉,被稱為植物中的“大花瓶”。

觀眾在大腹木棉前合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觀眾在大腹木棉前合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大腹木棉別名美人樹、酒瓶木棉,樹干直立,樹冠層呈傘形,葉色青翠,成年樹樹干呈酒瓶狀,冬季盛花期滿樹姹紫,秀色照人。

  根據測量數據,它的胸徑達到了1.6米,高5-5.5米,由于不能隨意觸碰,目測2-3個人合圍才能抱住它。

  見血封喉為啥是最毒的樹?

  說起“見血封喉”,是不是就聯想到了武俠的世界?但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是一棵樹,卻真的有“見血封喉”的本領,光聽名字就知道它肯定是有毒的物種。

見血封喉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見血封喉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見血封喉樹別名又叫做箭毒木,其乳白色汁液含有劇毒,一經接觸人畜傷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臟麻痹(心率失常導致),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

  宋代男子頭上愛簪什么花?

  宋代男子很“奇葩”,頭上總愛簪朵花。

  宋代審美崇尚自然,簪花習俗異常興盛。大概是時髦心理作祟,男子簪花也達到鼎盛階段,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簪花的習俗。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里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p>

  說了那么多,宋代男子究竟頭上愛簪什么花呢?

小雛菊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小雛菊 中新社張亨偉 攝

  我們可以從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略窺一二,雖說梁山好漢出場都是一個個充滿血性,“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漢子,但這可不妨礙人家愛美的步伐。

  你看,綽號“短命二郎”的阮小五一出場便是“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鬢畔常簪四季花”;病關索楊雄則“鬢邊愛插翠芙蓉”……真是不勝枚舉。

梅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梅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在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芍藥、月季、牡丹、蘭花、郁金香……要不你挑一朵簪簪,趕個宋代的時髦?

  中國第一顆油橄欖樹是誰種下的?

  這顆上千年的油橄欖被稱為西方文明的“圣樹”,那么中國的第一顆油橄欖樹是怎么來的,如今又在哪里呢?

千年油橄欖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千年油橄欖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1964年3月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將阿爾巴尼亞贈送的油橄欖樹親手種在海口林場,這也是中國第一株油橄欖樹。

  后來,為改善食用油匱乏的局面,中國從阿爾巴尼亞引種2000多株油橄欖樹苗,進行試驗種植。

  同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阿政府贈送了一萬多株油橄欖樹苗,至此,油橄欖作為“中阿友誼樹”正式引入中國。

  這條象腿是“臘腸”吃多了?

  與世紀館中其他纖細的植物相比,這顆象腿樹“粗”得尤為醒目。象腿樹原產于非洲馬達加斯加南部低海拔地區(qū),因其莖干粗大猶如巨大的象腿,故而得名“象腿樹”。

象腿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象腿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象腿樹的花有微香,果實也很特別,為長長的角果,冬季到來時,就像一根根“臘腸”綴滿枝頭。據悉,象腿樹種子可榨油,供工業(yè)和工藝用,嫩葉和嫩果也可食用,花和樹皮可供藥用,是個渾身是寶的“吃貨”。

  如果沒有中國這朵花,西方人都沒法談戀愛了?

  你聽說過拿破侖寫的約瑟芬皇后的玫瑰情書嗎?

  你知道被作為西方愛情之花的玫瑰,在中國玫瑰、中國月季傳入西方之前,可都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么艷麗。

  中國月季傳入西方是從1789年開始的,像月月粉、月月紅,它傳入英國、傳入歐洲,給西方帶來了紅玫瑰,而且從此以后玫瑰可以不斷重復開放,一年四季都可以有開放的玫瑰花了。

花博會月季花展園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花博會月季花展園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西方人記憶中關于紅玫瑰有一個俗稱叫“紅臉玫瑰”或者“老紅臉”,所以我們看到西方情人節(jié)的紅玫瑰,不要忘記它的源頭是中國的月季。

  在這一次崇明的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上,就專門給大家安排上了一個月季館,月月粉、月月紅可都有展出。不過呢,在中國,愛情之花可不是月季,第一名可是牡丹。

  猴面包樹是因為猴子愛吃面包嗎?

  猴面包樹學名叫“指狀阿當松”,但因為該樹的莢果多籽,這種多籽的水果狀似大面包,猴子和狒狒最喜歡吃,因此便有一個最廣為人知的名字,叫猴面包樹。

猴面包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猴面包樹 中新社張亨偉 攝

  猴面包樹主要分布于熱帶或亞熱帶非洲,在雨季時,它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軀和松軟的木質代替根系,大量吸收并貯存水分。當旱季來臨,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它會迅速脫光身上所有的葉子,待到干旱季節(jié)慢慢享用。

猴面包樹 中新社張亨偉攝
猴面包樹 中新社張亨偉攝

  當它吸飽了水分,便會長出葉子,開出很大的白色花。據說,它能貯幾千公斤甚至更多的水,被稱為“荒原的貯水塔”。

  藏紅花真的產自西藏?

  很多人顧名思義,認為藏紅花產自西藏,其實不然。藏紅花又名番紅花、西紅花,不僅原產地并非西藏,而且西藏的氣候也不適合種植藏紅花。

藏紅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藏紅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本草綱目》記載:“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清朝時,通過西藏乃堆拉等口岸進入西藏,再轉往內地,由于西藏為集散地,故得名藏紅花。目前藏紅花廣泛種植于上海、浙江等地。

  龍血樹真的會流血

  “龍血”是不是聽起來很高級,但這顆龍血樹卻又被叫做“不才樹”,由于龍血樹材質疏松,樹身中空,枝干上都是窟窿,不能做棟梁,燒火時也只冒煙不起火,又不能被當柴禾,所以被認為一無用處。

花博會內的“見血封喉”胸徑60厘米,高度12米,國內罕見 中新社張亨偉 攝
花博會內的“見血封喉”胸徑60厘米,高度12米,國內罕見 中新社張亨偉 攝

  但實際上龍血樹真的會流血,它受傷后會流出血色的液體,這種液體是一種樹脂,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中藥名為“血竭”或“麒麟竭”,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譽之為“活血圣藥”,為名貴中藥材品種,深紅色,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之效。

牡丹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牡丹花 中新社張亨偉 攝

  小新打聽好了,這次的花博會要整整開上43天,時間十分充裕,歡迎大家來上海崇明打卡,來看花花草草哇!(作者:李佳佳 繆璐)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