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守”藝人玩轉面塑“江湖”

2022-05-02 12:37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7月30日電 題:寧夏銀川“守”藝人玩轉面塑“江湖”

  中新網記者 于晶

  小小一團面,經過揉、捏、搓、按、點、切、刻、挑,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從肩挑金箍棒的孫悟空,到手提大刀的三國大將等人物造型不一而足。7月29日,記者走進寧夏銀川面塑傳承人馮剛的工作室,感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的獨特魅力。

  面塑藝術俗稱面花、禮饃、花糕。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藝術。舊時它是一種謀生的行當,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傳統(tǒng)民俗藝術正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馮剛說,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的面塑古樸、粗獷、豪放、深厚。

  “我奶奶會捏花饃,通過耳濡目染我也能捏出個樣子來?!瘪T剛說。后來馮剛開始找?guī)煾笇W手藝、借鑒網上優(yōu)秀的作品,秉承著“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忘本”的態(tài)度,不斷完善自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馮剛的面塑作品曾多次參展,并多次獲獎。

馮剛正在專心的制作面塑。 于晶 攝

  從原料制作到成品完成,馮剛堅持整個過程親力親為。在他的手下,用面塑造出的形象豐富多姿,從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到諸葛亮、唐僧、孫悟空,再到卡通美少女和各種動畫形象……一塊面在他手中,似乎真的可以無所不能。

  “但不管什么風格,在面塑技巧上看,最難的就是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開臉,因為撞衫不可怕,可怕的是撞臉?!瘪T剛笑著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隨著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和對手藝的敬畏之心,只要對自己開的臉不滿意,他寧可不做真人面塑。

  對于面塑手藝的傳承,馮剛說道:“我也希望能夠通過我自己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喜歡上這門藝術,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如今,他除了在寧夏兒童福利院代課,也參加非遺進校園、下社區(qū)等培訓活動。周末還在教育廣場給孩子們教面塑,孩子們很喜歡他。

  一碗面粉,在普通人看來,不過是可以制作面食的原材料,而在面塑手藝人的心中,面塑是寶貴的傳統(tǒng)工藝。馮剛對面塑技藝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和繼承,根據時代的變化,將傳統(tǒng)面塑與現(xiàn)代面塑有機結合在一起捏制,挑起面塑藝術傳承的擔子,開辟著非遺傳承新土壤,讓“中國的雕塑”在當今社會綻放出別具特色的古韻幽香。(完)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