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話的八個特點

2022-05-02 12:50來源:本站

  北京方言除了“兒化”韻,還有哪些特點?這里概括出如下8點:

  一、詞尾可加“個”字

  無實際意義,如“今天”叫“今兒個”,同理還有“昨兒個”、“明兒個”、“后兒個”、“大后兒個”,于是,一個星期都說完了。另外,“自己”也叫“自個兒”或“自己個兒”等。

  二、疊詞詞尾變音

  有時變輕音,如把“奶奶”叫“奶耐”、把“爺爺”叫“爺業(yè)”、把“哥哥”叫“哥個”,把“姐姐”叫“姐介”,詞尾都讀輕音。有時疊詞詞尾變重音。同樣是以上的稱號,大聲叫時把“爺爺”叫“爺耶”,把“哥哥”叫“哥該”記得何冰在演京味兒電視劇時,就大聲喊張國立為“哥該!”有時不是疊詞,詞尾也可變音,比如“白話”,“話”要讀輕音“或”,即花言巧語之意,如“你瞎白話什么呀?”再如“嘀咕”,要讀輕音“嘀故”,而不能讀成重音“嘀姑”。

  三、同一個字的尾音輕重不同

  輕重不同含意就不同,比如“大爺”,詞尾讀輕音,就是對父親的兄長的稱呼,比如二大爺,張大爺?shù)?。如讀重音,就是稱呼父親的長輩了,如父親的父親、伯父、叔父等,又如“姑爺”的尾音讀輕音時是“女婿”的意思,如“新姑爺”,“爺”字讀“葉”輕音。讀重音時,就是長輩姑奶奶的丈夫了,如“二姑爺”。

  四、約定俗成的特點

  把挑擔子賣菜的叫“八根繩兒”(四根繩兒系一個菜筐,兩個菜筐八根繩子)。還比如,把說媒的、幫人租房的中介叫“拉纖兒”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陽叫“老陽兒”、“陽”發(fā)“姨”的聲,有的人貪睡,別人就會喊:“老姨(陽)兒都曬屁股啦!……”

  五、愛用象聲詞

  比如“七嚓咔嚓”(干完了活兒);“唏了呼?!?吃一碗炸醬面);“叭嘰”(摔個大馬趴)“叮了咣?”(全灑了)。各種象聲詞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

  六、后綴詞尾的應(yīng)用

  無實際意義,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嘰”、“甜巴絲兒絲兒”、“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兒”、“滑不機溜”、“熱乎乎兒”、“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說這東西苦、甜、黑……更生動,使人感受更深切。

  七、愛打比方

  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羊上樹”。羊本不會上樹,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態(tài),刁難別人,求他辦事,他就“拿糖”,把別人惹急了就會對他說:“你小子還別羊上樹!”還比如“籮圈兒架”,籮圈兒是圓形的,找不到缺口兒,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團了,情況復雜,無法勸解,就叫“籮圈兒架”。再比如有人長臉形,就成了“驢臉刮搭”了。

  八、愛說歇后語

  北京人愛用歇后語使語言生動活潑。歇后語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隱語,后一部分解釋前一部分內(nèi)容。一般只說前一部分內(nèi)容、后邊兒的讓別人去體會或猜測,比如有京城特色的“天橋兒的把式――只說不練”、“剃頭刀兒哄孩子――不是玩兒的”、“切糕改粽子――折騰棗兒”等。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