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

2022-05-02 01:02來源:本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笨梢?,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不應把其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而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德育教育是校領導、政教處和班主任的事,與語文教學無關,因此忽視了德育教育。這種作法是極其錯誤的。也有的老師只在班會課上進行,說來說去都是老一套,實際效果并不好。我覺得空洞說教不如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去,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取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钡牧己眯Ч?。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不容忽視。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 讓學生搜集整理作品時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跡介紹等資料。

  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應當考慮一下德育教育,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受到感化。我的學生通過閱讀圖書報刊、網絡查詢等途徑,搜集整理了許多有關愛國主義主題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跡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們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如《藤野先生》一文,是魯迅回憶日本求學時的一段經歷,了解魯迅,不能不了解他的這一段歷程。他從“學醫(yī)救國”到“棄醫(yī)從文”,寫文章拯救中國人的靈魂,無不充滿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再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雜文,當時,為紀念“九?一八”事變,批駁國民黨反動統治者和御用文人的投降謬論,魯迅為激勵國人不喪失自信力而作此文,都對學生產生了很大觸動。又如《背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同學們無不對他油然而生敬意。

  二、 讓學生鉆研教材,整體感知課文中蘊含的思想內容,有所悟而有所“德”。

  語文老師重在引導,不在乎講解了多少大道理,傳授了多少德育思想。我在教江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八十年的奮斗業(yè)績和基本經驗》一文時,讓學生自己研究課文,圍繞“三個代表”的思想核心,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八十年和后八十年的中國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發(fā)展情況,通過搜集資料、列數據、畫圖表曲線,縱向橫向比較,結合家鄉(xiāng)近二十年的經濟發(fā)展變化,使他們感悟到“沒有共產黨員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發(fā)展富強的中國?!蓖瑫r,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樹立了民族自信心,升起了建設家鄉(xiāng)的雄心。

  三、 引導學生評價作品中的人物,歸納整理名人事跡,寫讀后感,作好讀書筆記。

   德育教育同樣要面向學生全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開展探索學習活動,多讀好書,摘記名人事跡,正確全面評價人物,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知不覺中受到名人的感染,化為強大的道德精神力量,終身受益。如《木蘭詩》中的花木蘭,《最后一課》中的韓麥兒先生,《春望》中的杜甫,《過零丁洋》中的文天祥可歸類為愛國主義精神;《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勇氣》中的法國女人為國際主義精神;《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zhàn)士,《梅嶺三章》中的陳毅表現了革命獻身精神;《月亮上的足跡》《哥白尼》《鄧稼先》等則體現了熱愛科學、追求真理、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通過這些歸納整理、評價、寫感想、說心得,對照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對學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四、 指導學生理解記憶名言警句,開啟心智,啟迪人生。

  新編教材中,有許多名言警句,猶如鮮花綻放在書本的每一個角落,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做學習的有心人,摘錄整理成冊,每天記一句兩句,日積月累,會受益終身。這些名言警句,涵蓋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許多方面,有的本就是一些名人一生的總結寫照,有的早成了學生自己熱愛的座佑銘,人生追求目標或道德規(guī)范。這些遠勝過一些老師班會課上的強化說教。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叭斯逃幸凰溃蛑赜谔┥?,或輕于鴻毛?!薄办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钡?。

  五、 引導學生認識作文與做人的道理,開展讀書競賽和專題作文訓練,在作文中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學生作文的文學性發(fā)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學精神,道德品質素養(yǎng)的體現也很重要。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寫吾心”,在作文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樂觀心態(tài)、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他們的一生發(fā)展都有很大幫助。讀報,看電影、電視,網上閱讀作文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辯論中思考人生,識別“社會現象”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體現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健康自我,設計美好未來。

  六、 聯系時政,合理利用鄉(xiāng)土教材,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strong>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也應樹立“大德育觀”,“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中德育無處不在,活生生的生活內容是最好的德育材料。除了上面所述的那些,如:日本漠視歷史,篡改教科書,臺獨言論,南京大屠殺紀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都可以結合新編教材中的《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課文來進行教育,讓他們自己明白人應當怎樣活,為什么而活?我們結合校本教材進行“愛家鄉(xiāng)”的主題活動,包括編小報,開展調查,寫報告、研究小論文等。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

  以上這些,是我實踐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初淺作法,還有許多東西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更需要學習一些先進的科學理論來加強指導。我覺得德育的本質在于教育和培養(yǎng)人,教育培養(yǎng)怎么樣的人,至于方法形式是次要的,應當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育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也不能一味牽強附會,把語文課上成了道德課,應當關注學生全體,把握學生主體脈搏,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正如看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電影電視作品,自然而然受到感化甚至是一生的影響。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我們幾代人的影響。適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出來,為我們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指明了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