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江上與檐下
山水詩乃古典詩詞中好大一塊,緣于寫作者常出門在外――無互聯(lián)網(wǎng),宅家即餓肚,必得出門討生活。出門騎馬、乘船、步行,與大自然無縫貼合,無隔感觸;表現(xiàn),自然也具有無限樣貌的可能。
山中
華夏多山,寫山的詩詞車載船裝。山有多闊大,詩有多闊大,山有多深遽,詩有多深遽。山的豐沛疊嶂,詩詞亦然。
“會(huì)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氣,“不識(shí)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學(xué),“況屬高風(fēng)晚,山山黃葉飛”的鮮活靈動(dòng)……哪怕小山,也有詩文匹配,王維的五絕:“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fù)照青苔上?!?/p>
筆者偏愛一首不出名小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zèng)君?!贝嗽娮置鏈\白,尤其前兩句,白話么。后兩句一轉(zhuǎn),味道出來了。詩作者南朝齊代人陶弘景,詩作是回答齊高帝問。皇上問他,總在山里待著多沒勁,不如出山為咱做點(diǎn)嘛。陶先生《昭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筆者何時(shí)讀來何時(shí)喜歡。
陶先生沒在山中瞎白忙活,尋仙問道求醫(yī)練功,善已度人,活了84歲,想必把活明白道理,藏之深山,掛在云端。
還喜歡一首民國蜀中人士梁正麟詩:“好山不厭多,山多亦可厭,所厭不在山,苦我游未遍?!痹庥龃嗽娬昴昙o(jì)漸長腳力漸減,遂嚴(yán)重共鳴。山招誰惹誰了?說來說去的“厭”,其實(shí)不厭山厭人,厭不留情不遂愿不給力的時(shí)光。
江上
先說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另一首還是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辈煌幰皇鬃髡咴诖?,順江而下,遍觀兩岸風(fēng)光;一首看別人登船遠(yuǎn)去。
再說杜甫。一首七律《登高》,也是遠(yuǎn)望長江?!帮L(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dú)登臺(tái),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贝嗽姕?zhǔn)確講屬“登臨”類――登高臨水之感。除了眼中景致,滿是心中塊磊,意味沉郁。
記得聽北京大學(xué)袁行霈教授講第二聯(lián)對仗的自然,不用典,完全獨(dú)創(chuàng)。用“落木”,不用“落葉”,前者重,符合杜甫悲秋感懷之心態(tài)。用“葉”就輕了。落木從高到低,蕭蕭喻多且飄飛;長江由遠(yuǎn)及近,由勢弱到滾滾,畫面全是動(dòng)感地帶。
咱試著換兩句看看?千多年,無人交卷。
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開頭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fēng)流人物……”后邊張三李四羅列許多,其實(shí),所有意思打包在前兩句里邊。
山水詩好寫。誰人未見山水?有感就可為文。山水詩難寫,古人寫盡矣!今人想翻楊柳新枝,豪華小區(qū)大門、高速路出口、機(jī)場航站樓――無樓可登無柳可折無詩情可覓。
檐下
筆者孤陋寡聞,搜到古代寫屋檐詩詞極少。
陸游一首《喜雨》提及:“嘉谷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均天九奏蕭韶樂,未抵虛檐泄雨聲?!?/p>
也是,瓦片搭蓋的屋檐,大太陽天兒誰會(huì)關(guān)注?除非檐下有燕子搭窩,除非雨滴雪化,屋檐自成景觀平臺(tái)。
穿越至今,某天一男士小攤買醬香餅,正逢屋檐水滴頭上,他抬頭看看,說,滴?等我過去你再滴。
笑翻周圍買餅人。(高紅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