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外漢語教學點滴認識和摸索

2022-05-02 01:01來源:本站

  海外的漢語教學,以華裔子弟為基本生源的中文學校是一個主要群體。而我們這所中文學校以弘揚中國文化、推廣漢語學習為宗旨采取開放辦學的態(tài)度,所招收的學生不僅是華僑子弟,還有華裔第三代以及非華裔的國際學生。因此,教學大綱和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安排,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是確保教學質量、長期吸引生源、取得漢語教學成果的根本保障。

  我們的教學計劃和教材選擇首先基于對海外漢語教學現狀和條件的幾點分析:

  第一,關于學生來源和他們學習漢語的動機的分析。

  目前中文學校主要生源為華裔子弟:華裔家庭以掌握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增強華裔子弟事業(yè)發(fā)展能力為出發(fā)的,希望他們的子弟長期學習漢語。這是海外學習中文的基礎人群。很多華裔子弟,雖然家庭內的主導語言是漢語,但他們的強勢語言是德語。即便孩子聽得懂父母間的中文談話,或者父母對孩子也用漢語,但孩子日常使用的仍是德語。這些孩子的父母送孩子到華人開辦的中文學校去學習中文,希望他們會說會寫漢語,但要達到一個什么程度,多數目標并不明確。因此幫助學生和家長確定一個長遠的切實可通過努力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中文學校成功辦學的第一任務。

  另外一個呈增長趨勢的學生來源是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目前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選擇學習漢語,其中有的是為了了解中國文化、前往中國旅行,和中國朋友以及家人交流; 有的是將漢語作為一門工具,尋求與中國有關的發(fā)展機會。這里面既有成年的學生,也有依照父母教育計劃被送到中文學校啟蒙的低齡兒童。應該看到,這里有兩種不同的學習動機:一種是簡單而實用地掌握一些漢語的詞匯和交流技能,從而方便自己淺嘗中國風土人情;另一種是力求掌握漢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掌握這種交流工具來實現在實際生活、工作乃至科研項目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和成就。針對不同的學習目的和需求,漢語教學應該有區(qū)別有層次地設置選擇教學內容和教程安排,聽說讀寫更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考慮和側重。

  第二,目前大多數中文學校的形式和課時安排分析。

  在德國的中文學校一般以文化協(xié)會的形式存在,借用或租用教室在周末上課。學生或在周六,或在周日到中文學校上半天課。每班幾個、十幾個學生,每周頂多兩三個課時,然后在一周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這種形式和課時安排無法保障課堂教學和訓練的頻率強度,無法正常發(fā)揮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強化作用。因此,學習內容的安排、課堂趣味性和教學效率、課后能動性的調動發(fā)揮成為決定這種中文學校教學成就的挑戰(zhàn)性的因素。

  第三,教學本身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

  1、 教材內容問題。目前德國的中文學校,大多是采用暨南大學的兒童漢語教材《中文》(選擇這套教材的主要原因是它由僑聯和領事館免費提供,減少了學習費用,避免經濟負擔),除此之外還有《雙雙》,國家漢辦編纂的配以網絡資料的《快樂漢語》等。前兩種教材都是以書面語教學為主,以增加識字量、培養(yǎng)中文閱讀能力為主要任務。在聽說讀寫的能力中,注重的是讀寫的能力,并注意到了常用字的選擇、語言難度的循序漸進。然而課文的趣味性和文章的內容,不能完全符合在海外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年齡和實用性需要(《雙雙》在這方面有所改進,分別從科技人文方面編纂了不同的題材內容)。缺少語言學習的聽說實用性和相應的閱讀需求,這就使得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面對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方面不得不面臨一種挑戰(zhàn)。單獨使用這些教材就使得漢語學習停留在認字和讀寫的學習上,而缺少實效的語言交流性,因此也缺少了活力。

  2、課堂模式問題。中文學校的老師多數是在國內受過基礎教育的知識分子,少數有國內執(zhí)教語文的背景,因此課堂模式基本與國內小學語文課一樣,但這與德國學校的課堂存在很大的差距。對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華裔學生而言,漢語課堂既缺少國內小學課堂教學的母語基礎前提,又缺少德國課堂教育尤其是外語課堂教育的實用性與生動靈活性。因此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這對教學效果和漢語教學長期目標的實現影響極為深刻。即便是近年來從國內請來培訓漢語教師的專家講座,也基本還是傳播國內小學漢語教學的經驗,或者針對赴華留學生的教學經驗,而這些經驗均缺乏針對海外漢語課堂教學特殊性的關注和考慮。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次法蘭克福區(qū)域的教師培訓會上,從國內請來的專家大講國內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經驗,殊不知以德語為母語的華裔學生根本不存在字母拼讀問題,家長和老師爭論的反而是要不要給學齡前孩子教漢語拼音的問題,因為一部分人擔心漢語拼音教學會影響孩子在學校學習規(guī)范的德語拼讀。

 [1] [2] [下一頁]

全部課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