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筆兒來寫字
雖然進入海外中文教育的隊伍才短短數(shù)月,當初懷揣的忐忑心情早已在學生們的殷殷笑語中消融,取而代之的感覺是背負起了一種甜蜜的責任。在他們從最初的陌生感到現(xiàn)在一聲聲飽含著最純真的信任的“葉老師、葉老師”的呼喚里,我心里埋藏了很久的柔情之門被打開了,一個念頭在這種氛圍里不由自主地躍然于腦海:他們都是聰明而努力的孩子,我一定要盡力以自己平生所學的中文知識,來挖掘他們每個人的語言能力,學會我們自己的母語。
不久之前看到一篇新聞報導,說是現(xiàn)在雖然是經(jīng)濟蕭條的時刻,但是西班牙的“漢語熱”卻是有增無減,很多西班牙友人都對學中文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通過各種渠道去積極地學習漢語。有個我認識多年的西班牙鄰居對我說:“我很想跟你學中文,可是我看到中國字就害怕了,是不是要學會畫畫才能學寫字???”他的話里當然有玩笑的成分,不過很多西班牙人對于粗粗瀏覽的中國字的確實會產(chǎn)生“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覺。因此很多西班牙人上了一些學漢語的課程后,能進行一些簡單的對話交流,但對于書寫的部分大部分處于“自暴自棄”的狀態(tài)。我所教的一年級學生,對于寫字的煩惱也是不亞于成年人。他們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學校里,雖然有西班牙語和加泰羅尼亞語,但翻來覆去也就那幾個固定的字母,寫起來自然沒有那么復(fù)雜,中國字反倒在他們眼中成了“另類”的文字。我常常在要求他們寫字時,聽到有幾位年齡偏小的孩子會發(fā)出這樣的“牢騷”:“葉老師,這中國字怎么這么難寫啊?”有一個學生在我所要求的范圍內(nèi)寫到一半的時候,居然放下筆,對著我撒嬌:“老師,我寫累了,能不能先停一停???”,讓我哭笑不得。甚至還有一個在奮力“畫字”的時候,因為速度跟不上,自己一著急,哭了。這些情況我看在眼里,急在心理。雖然我們海外中文的教學沒有升學的壓力,而且上課時間也比較緊,但是一年級的基礎(chǔ)是不能缺少書寫這一塊的,孩子就是海綿,給他們多少他們吸收多少,這時候也是他們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黃金時期,記住中國字的筆畫反倒比成人更容易。但是,他們天性中的玩樂心情會阻礙這一塊塊海綿的自愿吸收。如何讓他們能帶著輕松的心情去書寫,又能保證他們學中文的興趣,成了我當務(wù)之急的課題。
學習任何一種技能都有門,當你在門外彷徨的時候因為對屋里的東西一無所知,難免邁步的時候會產(chǎn)生一種望而卻步的心情。當那扇門打開,你從門口大致看到里面有什么,心中有了數(shù),邁步進來的心情就不一樣了,難就難在開門之前別打退堂鼓。在我們一年級3班的教學中,如何盡快將這扇門替孩子打開,是我當前最主要的責任。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摸索,我發(fā)現(xiàn)學生剛到校的第一、二節(jié)課,大多心情處于愉悅狀態(tài)是精神比較容易集中的時間,這個時候的朗讀和對話練習我就相對縮短,練習生字的課程就在這兩堂課里完成,畢竟他們的腦子在這時候是這一天最好的思考時段,在抄寫生字的時候也容易記得每個字的形狀特征。我在板書的時候也盡量將這些生字的拼音和偏旁部首講解清楚,并加以適量的組詞練習和解釋詞意。而在午餐之后的第三、四節(jié)課,學生們普遍進入疲倦期,這時候你再讓他們提筆他們就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可能就會覺得今天的課程枯燥無味。或許強制性的要求他們也不敢反抗,但是他們年齡小,心理承受力也相對較弱,這對培養(yǎng)他們學中文的興趣卻是一大大忌。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或者一項技能,沒有興趣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我針對他們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設(shè)計了一些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訓練各自的口語能力,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寫字的任務(wù)。例如在一次紙盒子裝字寶寶游戲中。我讓他們跟著我用彩紙折了一個簡單的紙盒子,然后聽老師的指揮在各自的小紙片上寫上我所需要他們復(fù)習的字,將他們藏到自己的紙盒子里。能力強的學生我做進一步要求,讓他們給自己的紙盒子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寫在盒子的兩側(cè),等大家完成的差不多的時候,我再讓他們利用盒子里的字進行競賽,目的就是讓他們進行組詞、連詞成句的練習。我通過有意識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最害怕抄生字的那個學生,也是很積極地在自己的小紙片上寫字,生怕自己不能參加游戲,可見這樣的實踐效果還是不錯。雖然在紀律上有些維持的小困難,但整體復(fù)習的要求幾乎是大功告成,我心里甚感欣慰。
當然,孩子的興趣就是多變化的,一成不變的教育肯定達不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如何讓他們提筆的時候心情不沉重,仍是我面對的課題。低年級的中文學習是填地基的階段,如果不打好基礎(chǔ),高樓大廈就難以平地起了。掌握常用漢字沒有別的竅門,多聽、多說、多寫缺一不可,寫字固然困難,但是也有它的樂趣,我希望有一天,學生能高高興興地拿起筆,對我說:“葉老師,我們來寫字吧!”那就是我卸去一份責任享受一份甜蜜的日子吧。(巴塞羅那中國學校供稿)